1月21日上午,政协第十二届温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民盟温州市委会委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基地中心海南基地办主任陈建作题为《扩增滩涂海水稻种植面积 加强滨海盐碱地综合开发》的交流发言。
扩增滩涂海水稻种植面积 加强滨海盐碱地综合开发
土地盐碱化使良田变荒地,而海水稻可以治理土地盐碱化,盐碱地种了几年海水稻之后将转化为良田耕地。我市滨海滩涂约有80万亩盐碱地,占全省1/3,而温州市域内淡水资源丰富,大部分盐碱地具备淡水洗盐改良必需条件。滩涂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可以促淤造陆,防风消浪,减缓海水对海岸侵蚀,有利于保护我市海岸生态环境,形成稻花飘香、鸟类天堂、鱼虾乐园的特殊生态圈。扩增滩涂海水稻种植面积,不仅可以让更多人品尝到营养丰富的海水稻米,同时也可以获取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有效弥补我市耕地资源不足,为我市发展腾挪置换更多建设用地空间。但目前我市栽培海水稻面积8000亩,占我市滨海滩涂盐碱地1%,相对占比较小,主要原因有:
一是滩涂综合开发缺乏统筹规划,精准指导基层实践措施不足。综合开发利用只是由各县(市、区)自发零星开展,尚未充分利用国家海水稻各项政策。
二是缺乏专门的种植补助政策,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完善。目前,只是套用普通水稻种植补助、垦后养护等政策,配套设施不足,尚未开展海水稻研究项目。
三是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强,整体发展模式不明。海水稻种植大多呈现碎片化,仅瑞安瑞海公司规模较大,龙头带动不足,整体效益不高。
为此,建议:
一、统筹规划滩涂综合开发,制定有效基层实践措施
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资规部门,制定综合开发规划。充分掌握各地土壤含盐量、pH值、有机质含量及其有关动态规律,并详细调查全市滩涂盐碱地主要分布区域现况,结合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三调”相关数据,制定我市海水稻产业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分类划定生产区域,充分利用国家海水稻各项政策以及基层实际,划定全市海水稻主产区和一般区域,细化实施方案,指导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有序开展盐碱地改良,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垦造耕地激励机制,按照“谁垦造,谁受益”的原则,对垦造耕地成效明显的县(市、区)或属地乡镇(街道)分别给予奖励激励。
二、加强海水稻标准化生产,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聚焦海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市场要素,完善海水稻的知识产权保护、土地流转权限要求、特色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等地方性法规或标准,加大海水稻技术研发、专项补助的扶持力度,确保海水稻高品质生产、土地高利用率流转。在原有耕地垦造、地力保护等优惠政策基础上,加大滨海滩涂盐碱地改良补助,由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牵头开展海水稻品种、盐碱地改良、农业机械等技术攻关,以技术攻关推进产业跃升发展。加强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要求生产区域提供配套建设,深化机耕路、水源灌溉配套、防护林防护堤等海水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升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参照粮食功能区相关做法,鼓励建设海水稻示范园区,推动规模化发展,并促进海水稻种植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龙头强链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培育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行长远规划和合理引导。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带动战略,指导企业打造海水稻产品特色品牌,开展品牌推介活动,提升我市海水稻产品竞争力。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和产销一体化,推动海水稻产业与旅游观光等产业相结合,使海水稻种植示范园成为农业休闲旅游重要站点,进一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