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民盟   ->   学习园地   ->   散文随笔
今生,与教师结缘
来源: 日期:2016-01-15 15:33:44

  二十一岁到四十四岁,我在三尺讲台前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期,这充盈着激情的事业,燃烧了我的青春岁月,24年的风风雨雨,24年的喜怒哀乐,24年的清贫辛劳,换得的是我无悔追求和幸福梦寐,那收获果实的无限喜悦和积攒厚重的生活阅历,伴随我走过胆怯,跨过坎坷,越过沟壑,走向希望,收获友情,取得成绩……

  人生第一次站讲台,那年我6岁

  6岁那年,父母把我送进了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间教室,教室里有一块黑板,三行课桌,一年级一行,二年级的一行,三年级的一行,已然记不清每个年级有多少人,也已然记不清当年那些同窗的姓名,只记得当年在一起上学的有小姨、也有表弟。半天两节课,第一节是语文,第二节是数学,雷打不动。老师先给一个年级布置作业,让其或默读、或写字、或做算术题,再给另一个年级上课,然后循环进行。大家相安无事,秩序井然,质量良好。只是没有体育、没有音乐……唯一的女老师是村里的婶婶,婶婶老师刚生完大胖小子,她的妈妈间歇地抱过来喂奶,婶婶老师稍微侧过身子,当着学生的面就开始喂奶,就在这时,她会把一年级的同学交给我负责,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也就站到讲台,像模像样地开始当起小“老师”来。当年领读“a o e”的声音至今依然会在脑海浮现……也许,当老师就是我这辈子注定的。

  一分之差,与师范结缘,那年我18岁

  当老师就是我这辈子注定的想法还源于当年的高考。说到高考,先说说来自我们村的“魔咒”。在我考进大学前,100多户的一个不小的村子里竟从没出过一个大学生。更不可思议的是,村里一位师姐连考三年,每年总是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为此,全村还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太后,得了一种“怪病”,全身长满脓疮,连御医也束手无策,于是张榜遍寻名医,姓韩的有个太公,家有祖传秘方,于是进宫为太后医治。太后涂满药后,因疼痛晕转过去,太公见状,心生害怕,回到家便上吊身亡了。不曾想,几天之后,太后醒转过来,病体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于是皇帝决定封赏太公,遗憾太公已撒手人寰。于是皇帝说姓韩的没有福分。这个故事的真假无从考究,但治疗“怪病”的药,至今仍然流传。村里的人总是认为,我们这个家族被皇帝“魔咒”了,所以,村里不可能出“状元”。就在这“魔咒”声中,我走进了考场,好在我算争气,以专科最高分,本科只差一分的成绩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也就因为这一分之差,我没能考上浙江农业大学,而被当年全省唯一培养职教师资的浙江农村技术师范大学电气系电子电工专业录取,从此与师范结缘。在村里,“状元”成了我读大学三年期间的称呼。

  远离故土,投身职教,那年我21岁

  大学期间,因为不喜欢本专业,所以,对专业的学习总是跌跌撞撞。好在根基扎实,别人努力学习尚且“大红灯笼高高挂”,而我轻轻松松就能“高奏凯歌”。于是“啃书”和谈恋爱成了我的主业。之所以不叫看书,是因为我所看的书都是名著,所谓名著,都是些又厚又乏味的书。之所以还要“啃”完,是因为觉得看完这些书,别人就会觉得我很有学问。不仅仅看,我还做了很多的摘记,为了证明自己真看过。我还坚持每天写日记,三年大学,整整记满十八本。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无心之过”,让我成为了大学里唯一一名来自电子电工专业的文学协会会员,让我在大学期间不断的有“豆腐块”见诸报端。如今又让我成为了理科教师里面文科最好的老师。因为文学,还认识了我现在的先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也喜欢“爬格子”,读他的文章,一种淡淡的忧伤沁人心脾,人如其文,淡淡的忧郁惹人怜爱。在我们相识的日子里,每天给我写一封信的日子坚持了一年,也就把我从金华市武义县这个半山区坚持到了丽水市云和县这个整山区,我被分配在云和职业技术学校,从此与职教结缘。如今的年轻人不相信爱情,我总想告诉他们,爱情是存在的,而且很伟大。

  政协委员,另一个舞台,那年我32岁

  走入政协真的是一种机缘。有一天,领导找我谈话,说政协即将换届,届时教育系统将增加一名政协委员,要求是女性,有高级职称,且为无党派人士。经组织考察,准备推荐我为政协委员,并征求我本人的意见。就这样,近距离地感受了人民政协。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政协会议的情景。佩戴着红红的出席证,以政协常委的身份坐在两会会场上,既兴奋,又忐忑。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政协会议上发言的情景。怀揣着精心准备的发言稿,既激动,又紧张。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从政协领导的手中郑重地接过先进政协委员证书的情景。看到委员们赞许的目光,聆听着领导鼓励的话语,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在担任政协委员的9年里,我写了一份又一份提案,一份又一份大会发言。为教育呐喊,为职业教育呼吁,在另一个舞台上挥洒着我对教育的情怀。《教育突围十题》的发言如一颗石子投入湖中心,让当时教育界泛起层层涟漪,《对接工业园区发展职业教育》慷慨激昂的发言引起了领导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召集财税、教育、园区等几大部门落实了产学经费。走到云和小河边,还可以看到满溪的红鲤鱼,那是我为治理河道提的建议。

  感谢政协让我得到了成长与进步。我本是一名在象牙塔中教书的教师,我的眼里只有孩子。一进入政协这个大课堂,当我聆听了书记县长的报告后,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让我学会了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当我聆听了老委员们的真知灼见后,思路一下子豁朗了,让我学会了着眼于事物的本质想问题;当我倾听了群众的呼声后,责任感一下子增强了,让我学会了站在大众的立场提问题。

  特级教师,又一个新平台,那年我40岁

  真的没有把成为特级教师作为我的追求,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履行教师的职责。教师的职责始终是默默地、顽强地生活,无私无悔地奉献。面对职业学校的学子,我依旧是授业解惑,语化春风,依旧言传身教,频吐丹心,不怕蜡熄丝尽,只期果硕花红。用一份慈母般的爱心,唤回迷失自我的灵魂;用饱满的热情,呼吁企业扶贫解困;用执著的追求,眷爱着我崇高的事业。就在我要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做着叶的事业,直至化作春泥的时候,我的人生之路又发生了一次彻底的改变。

  人生总有许多偶然而构成了必然,永远记得那次特级教师评选的点点滴滴。“虽然也抱怨来到天堂过的却是地狱般的日子,但我依然很珍惜这样的机会”,面对着特级教师评选的论文答辩评委,我的真情感动了他们。45分钟的课堂,更是将我平时的积累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让评委惊呆了,让录像的大师傅惊呆了,让自己也惊呆了,铃声响起,才回过神来。一节精彩的课,一次成功的答辩,让我成了一名特级教师。

  因这个特级教师的荣誉,我以人才引进的身份走进了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双元一体,教育创新,那年我42岁

  走进了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我的教育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2012年2月12日,在温州大地上,在我的带领下,一群青年学子踏上了“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的创新教育之路。我和我的亚龙班孩子们吃住在亚龙集团的员工生活区,上课在亚龙集团的培训教室及车间。晨曦中,我和学生一起跑步的身影是亚龙企业一道美丽风景线;车间里,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跟着师傅学习电机驱动技术、机械传动技术、气动技术、触摸屏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调速技术、制冷技术等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室中,我和我的学生孜孜不倦学到深夜……

  在整个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近20万字的文献资料,千余张照片和多个视频资料。《双元的日子》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了在实验班的日日夜夜,“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创新教育之路用《理论篇》《学习篇》《历程篇》《收获篇》《推广篇》《管理篇》《困惑篇》等总结了实验班的历程,为全面总结改革实践保存了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后续改革的进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改革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温州教育网、浙江教育在线、温州商人网、温州日报、永嘉电视台、温州电视台先后做了报道。在国家数字化资源建设交流会上、浙江省电子电工专业理事会上,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教学过程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上均做了交流,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2012年,形成的校企合作案例《借三方优质资源创校企合作新格局》获得浙江省优秀案例评比一等奖,2013年在全国首批示范校验收期间,作为示范校建设的四大重点专业之一,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在验收会上汇报,重点汇报了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的创新教育,形成示范校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双元一体三方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向全国推广。

  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诸多弊病,克服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脱节的弊病;克服了满堂灌与应试教育的弊病;克服了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弊病;克服了实验走过场,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弊病;克服了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差的弊病;克服了学生工作虚浮、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与团队协作精神差的弊病。创新班试点时,成绩好,希望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不敢参与,不愿报名,而参加的13名学生基本是抱着多学技术,争取留到企业有个工作就行的态度走进企业学校的,但是,一个学期的学习,全体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改变了学习的态度,积极报名参加高考,其中10人达到了高职学院录取线。对家长、对生活、对学习、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与试点,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5月5日,我将奔赴北京领取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这一年,我44岁……(温州教育2014第04期)

作者:韩慧琴系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支部盟员